首页 注册 登录


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

守正“治人”之道:从文化根脉与使命担当看中医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18 13:51:20   阅读: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医疗的终极目标亦是“治人”——不仅是祛除病痛,更要守护生命的完整性与生活的质量。西医以精准的病灶定位、高效的干预手段著称,如手术刀切除肿瘤、抗生素杀灭病菌,其“治病”的逻辑直截了当;中医则始终秉持“治人”的核心,将人体视为有机整体,以“天人合一”的智慧调和阴阳,在重症救治中展现出“留人治病”的独特价值。这种差异深植于两种文化对“生命”的认知根基,而中医的传承发展更离不开情怀、责任与担当的精神滋养,这恰与王树国校长强调的“做人三要素”高度契合。

一、文化基因:从“还原论”到“整体观”的认知分野

西医的发展深受西方近代科学“还原论”思想影响,强调将复杂事物拆解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在医疗实践中,人体被视为由器官、组织、细胞等构成的精密机器,疾病则被看作某个部件的“故障”。这种思维模式使其在病灶识别与局部治疗上极具优势,如通过CT、MRI精准定位肿瘤位置,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然而,当面对癌症等全身性疾病时,过度强调“拆修部件”可能忽略人体的整体关联性——病灶切除了,但维系生命的气血津液平衡已被打破,免疫系统濒临崩溃,最终陷入“病去人亡”的困境。

中医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将人体视为与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黄帝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天地运行、季节更替息息相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更揭示了脏腑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在中医看来,癌症并非孤立的“肿块”,而是全身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的局部显现。治疗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消灭”病灶,而在于通过调理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恢复人体自身的“正气”——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得以重建,病灶便可能在“扶正”过程中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种“治人以治病”的思路,恰恰契合了医疗“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

二、治疗逻辑:从“对抗”到“调和”的智慧抉择

西医治疗重症常采取“对抗性”策略,以强大的外力直接清除病邪。如化疗通过毒杀快速分裂的细胞来抑制癌细胞扩散,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组织。这些手段在短期内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同时也会“无差别攻击”正常细胞,导致脱发、恶心、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副作用。对于身体虚弱的晚期癌症患者而言,这种“以毒攻毒”的疗法往往难以承受,反而加速了生命的衰竭。

中医则奉行“调和”之道,主张“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其治疗不追求与病邪的“正面交锋”,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为病邪“出路”。例如,对于肺癌患者,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辨证施治:若属肺脾气虚,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若属痰热壅肺,则用瓜蒌、贝母、鱼腥草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同时,中医还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春季肝气生发,用药需兼顾疏肝理气;夏季暑湿盛行,需加入藿香、佩兰等化湿之品。这种个体化的“调和”治疗,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灶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身体的损伤,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许多癌症患者在中医调理下,不仅疼痛、乏力等症状得到缓解,还能正常饮食、睡眠,甚至重新回归工作与生活,实现了“带瘤生存”的目标。

三、价值追求:从“祛病”到“全人”的终极关怀

西医的价值评判往往聚焦于“疾病指标”,如肿瘤大小、癌细胞数量、血常规数据等,治疗效果以“病灶缩小”“指标正常”为主要标准。这种量化的评估体系虽客观明确,但也容易陷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感受、生活意愿等“人文指标”被忽略。而对于重症患者而言,生命的最后阶段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救治,更需要心理上的慰藉与尊严的维护。

中医始终强调“全人关怀”,将“形神共养”作为治疗的重要目标。《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认为身体与精神的和谐是健康的根本。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不仅通过药物调理患者的身体,还注重通过情志疏导、生活方式指导来安抚其心灵。如对于因癌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中医会建议其通过冥想、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疏肝解郁,同时配伍柴胡、郁金等理气安神之品。这种“身心同调”的治疗模式,让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不再感到孤独无助,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即便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患者,中医也能通过缓解痛苦、改善症状,帮助其“安详离世”,实现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守护。

四、使命践行:从“情怀担当”看中医人的时代坐标

近日,王树国校长在福耀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引发广泛共鸣,他强调“做人当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这一论述不仅是对青年学子的期许,更是对所有从业者的鞭策,尤其为中医人指明了使命践行的方向。中医作为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仁术”,其发展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传承,而是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代代赓续。

中医人的“情怀”,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当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时,有人质疑中医的“老办法”是否过时,而真正的中医人始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己任——他们潜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在脉诊、面诊的细微之处感悟生命的奥秘;他们走遍名山大川采集药材,在炮制药材的“九蒸九晒”中坚守工匠精神。这种对中医文化的深厚情怀,让他们在浮躁的时代中保持定力,不被“唯技术论”“唯指标论”所裹挟,始终守护着“治人”的初心。

中医人的“责任”,是对患者生命的全心呵护。在重症救治的关键时刻,他们不仅要辨证施治开出处方,更要换位思考体恤患者的痛苦与恐惧。就像那些坚守在肿瘤病房的中医医师,他们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用“带瘤生存”的成功案例给予希望,用温和的叮嘱缓解焦虑——这种“视患者如亲人”的责任担当,正是中医“医乃仁术”理念的生动体现。而中西医协同的实践更彰显责任的广度:当西医手术切除病灶后,中医主动承接术后调理的重任,通过补气养血、调理脾胃的方药,帮助患者重建免疫屏障,让“治病”与“治人”形成闭环,这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最全面的责任承诺。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