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 登录


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

我的自学课:中医外治与“三位一体”结节治疗的理论、实践与临床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18 20:09:38   阅读:9


在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进程中,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治中心凭借鲜明的技术特色与突出的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外治领域的标杆性机构。该中心在副校长高树中教授的带领下,深度融合传统中医理论精髓与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创新性构建“三位一体”结节治疗方案,为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常见结节性疾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路径。本文将从中心发展背景、方案理论基础、技术体系构成、临床数据验证及典型病例分析等维度,系统解析这一创新疗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

一、中医外治中心:传承创新的中医药诊疗平台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治中心成立于2020年7月,是医院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号召,推进“四个全科化”战略(中医外治疗法全科化、中医特色护理全科化、中医经典全科化、中西医结合全科化)的核心举措。作为新兴综合性科室,中心依托“高树中名老中医工作室”“齐鲁高氏脐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强直性脊柱炎督灸治疗中心(山东省卫生厅)”等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构建了以中医外治技术为核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

中心人才梯队配置完善、实力雄厚,现有医护人员12名,其中包括岐黄学者1名、山东名中医1名、中医外治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主任医师/教授3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团队以高树中教授为核心,长期致力于针灸经典理论与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在中医外治领域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厚的学术造诣。自成立一年来,中心通过惠民义诊、技术推广等系列活动服务患者超万人次,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中医外治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中心的诊疗特色体现为“内外合治、针药并用”,既传承高树中教授提出的“高氏三通理论”(通经、通络、通关),又创新发展了动力温控经皮给药、超声引导穴位介入等现代外治技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为结节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技术支撑,也为“三位一体”治疗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三位一体”方案的理论溯源与技术架构

(一)理论基础:从“肺主治节”到“三通理论”

高树中教授团队提出的“三位一体”结节治疗方案,植根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刻阐释与临床实践的系统总结。该团队认为,结节的形成与“痰瘀互结”“经络不通”存在密切关联,《灵枢·百病始生》中“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的论述,是对结节发病机制的经典诠释。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肺主治节”理论(肺具有治理调节气血津液运行的生理功能)与“高氏三通理论”,确立了“通闭解结、调畅气机”的核心治则。

“三通理论”明确:“病在经者通经,病在络者通络,病在关或脏腑者则需通关”。针对结节性疾病,肺结节多与肺经、络脉瘀阻相关,乳腺结节常涉及肝经、胃经气机不畅,甲状腺结节则与任脉、督脉及手足少阳经功能失调相关。因此,治疗需依据不同部位结节的经络归属,采取针对性的“通经-通络-通关”干预策略,这构成了“三位一体”方案的理论核心。

(二)技术架构:内调、外治、导引的协同体系

“三位一体”方案并非单一疗法的应用,而是由“中药内调”“外治干预”“导引康复”三个维度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补充、协同增效,形成“标本兼治”的治疗闭环。


1. 中药内调:辨证施治的核心环节 


依据结节患者不同证型特征,筛选阿魏化痞膏、复方万年青胶囊、通幽润燥丸等多种中成药进行个体化配伍应用。其中,阿魏化痞膏由香附、厚朴、三棱、莪术、当归、乳香、没药、阿魏等组成,具有化痞消积、行气活血之功效,适用于气滞血凝所致的症瘕痞块,可直接作用于结节病灶相关经络区域;复方万年青胶囊含虎眼万年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人参、黄芪等成分,能解毒化瘀、扶正固本,尤其适用于结节伴正气亏虚或需增强机体抗邪能力的患者,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通幽润燥丸由麸炒枳壳、木香、桃仁、红花、熟大黄等构成,可清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结节患者合并胃肠积热、便秘者,通过通腑泻热改善体内“瘀热互结”内环境,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具体证型(痰瘀互结型、肝郁气滞型、气虚痰凝型等)及兼夹症状,灵活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方案,实现“辨证选药、精准调治”。


2. 外治干预:靶向通络的核心手段 


外治是方案的特色所在,采用“针灸+面碗隔药脐灸”的协同干预方法,实现经络疏通与药物渗透的双重效应。针灸治疗根据结节部位的经络归属精准取穴:肺结节主取肺俞、膻中、太渊、尺泽穴,乳腺结节主取乳根、膻中、期门、太冲穴,甲状腺结节主取天突、缺盆、瘿肿穴、合谷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2-3次,通过刺激经穴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疏通结节所在经络的瘀滞状态。面碗隔药脐灸是在“齐鲁高氏脐灸流派”基础上的创新应用,该方法借助神阙穴“脐通百脉”的生理特性,使药物直达脏腑经络,增强化痞消积、温通经络之效。临床观察显示,针灸与面碗隔药脐灸合用可显著提高局部经络气血运行速度,药物透皮吸收率较传统外敷提升30%-50%,不仅能快速缓解结节相关的疼痛、胀满症状,还可逐步缩小结节体积。


3. 导引康复:体质调节的重要保障 


依据“肺主治节”理论,创编“结节康复导引操”,融合八段锦、太极拳的核心动作,强调呼吸与肢体运动的协调统一,通过“扩胸理气”“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等特定招式,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状态。导引康复不仅能增强患者体质,还可提高机体对结节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三、临床数据验证:循证医学视角下的疗效分析

“三位一体”方案的有效性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尤其在肺结节、乳腺结节等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结节缩小率与症状改善效果。以下结合具体临床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一)肺结节临床研究:通闭解结汤的随机对照试验

2021年12月—2023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烟台市中医医院治未病门诊开展为期3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价通闭解结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疗效。研究纳入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定期随访)与观察组(43例,口服通闭解结汤,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200mL)。
结果显示:结节缩小效果方面,观察组肺结节最大直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缩小有效率达48.84%,对照组仅为7.3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咳嗽、胸闷、乏力、痰多等症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证候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76%(P<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该研究表明,通闭解结汤作为“三位一体”方案的核心内调药物,可有效缩小肺结节直径并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二)多中心临床观察:动力温控经皮给药的综合疗效

2023年1月—2025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治中心联合上海太安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开展“动力温控经皮给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结节性疾病的多中心临床观察”,共纳入肺结节、乳腺结节患者326例。其中肺结节患者189例,乳腺结节患者13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三位一体”方案治疗,疗程为3个月。
结果显示:肺结节组总有效率为89.4%,其中完全消失率(结节直径<3mm)为12.7%,明显缩小率(直径缩小≥30%)为38.1%,稳定率(直径变化<30%)为38.6%;乳腺结节组总有效率为85.4%,完全消失率为9.5%,明显缩小率为35.8%,稳定率为40.1%。在症状改善方面,肺结节患者咳嗽、胸闷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1%、88.3%;乳腺结节患者乳房胀痛、情绪抑郁缓解率分别为90.5%、86.9%。其中采用“针灸+面碗隔药脐灸”的患者,结节周边血流信号减少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高22.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速度快15%-20%,进一步证实了优化后外治方案的协同增效作用。

四、典型病例分析:个体化治疗的实践缩影

临床疗效的最终体现在于个体患者的康复过程。以下通过3例不同类型的结节典型案例示范(均来自临床实践并经匿名化处理),详细阐述“三位一体”方案的个体化治疗思路与实际效果。

(一)肺结节案例:实性结节伴磨玻璃结节的综合治疗

患者基本情况:女性患者,54岁,体检发现右下叶实性结节(直径约15mm),复查时增大至21mm×15mm,右肺中叶新增5mm×3mm磨玻璃结节,伴小斑点钙化。既往有高血压、慢性咽喉炎病史,偶发干咳、胸闷症状,拒绝手术治疗,就诊于合作医疗机构。
辨证分析:舌质紫暗、苔薄腻,脉弦涩,属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会诊认为,患者长期情绪压抑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高血压、咽喉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共同构成结节形成的“病理基础”。
治疗方案:①中药内调:给予复方万年青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联合通幽润燥丸(一次1丸,一日2次)调理胃肠积热;②外治干预:针灸取穴肺俞、膻中、太渊、尺泽,每周3次,留针25分钟;同步实施面碗隔药脐灸,取阿魏化痞膏药粉铺脐,每周2次,每次灸治40分钟;③导引康复:每日练习“结节康复导引操”2次,每次20分钟。
治疗效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干咳、胸闷症状明显缓解;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5mm×3mm磨玻璃结节完全消失,右下叶结节缩小至18mm,密度降低。患者精神状态显著改善,血压控制平稳,目前仍在持续巩固治疗。

(二)乳腺结节案例:多发性BI-RADS 3类结节治疗

患者基本情况:女性患者,38岁,体检发现双侧乳腺多发性结节,左侧最大结节12mm×8mm,右侧最大结节10mm×6mm,均为BI-RADS 3类。伴经前乳房胀痛明显、情绪烦躁、睡眠质量欠佳等症状,既往有乳腺增生病史5年。

辨证分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属肝郁化火、痰凝气滞证。高树中教授团队认为,患者长期工作压力过大,肝气郁结化火,炼液为痰,痰火互结于乳络,进而形成结节。

治疗方案:①中药内调:口服复方万年青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配合阿魏化痞膏外敷乳根穴区域(取药膏剪敷,每3日更换1次);②外治干预:针灸取穴乳根、膻中、期门、太冲,每周3次,留针30分钟;面碗隔药脐灸(阿魏化痞膏药粉)每周2次,每次灸治35分钟;③导引康复:重点练习“疏肝解郁式”“健脾化痰式”导引动作。

治疗效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经前乳房胀痛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改善;治疗3个月后复查乳腺超声显示,左侧最大结节缩小至7mm×5mm,右侧最大结节缩小至5mm×4mm,双侧结节数量由6个减少至2个。患者情绪状态明显好转,随访6个月无复发。

(三)甲状腺结节案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治疗

患者基本情况:男性患者,45岁,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双侧叶结节,左侧结节8mm×6mm,右侧结节6mm×5mm,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TSH轻度升高(4.8mIU/L),TPOAb阳性(120IU/mL)。伴乏力、畏寒、颈部不适等症状。

辨证分析: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属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团队认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结于颈部发为结节。

治疗方案:①中药内调:复方万年青胶囊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阿魏化痞膏外敷甲状腺区域(每3日更换1次);②外治干预:针灸取穴天突、缺盆、瘿肿穴、合谷,每周2次,留针20分钟;面碗隔药脐灸(加用肉桂粉调和阿魏化痞膏药粉)每周2次,每次灸治45分钟;③导引康复:练习“温肾暖阳式”导引动作,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穴。

治疗效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乏力、畏寒症状明显改善;治疗4个月后复查甲状腺超声显示,双侧结节均缩小至4mm×3mm;甲状腺功能检查TSH降至2.3mIU/L,TPOAb降至65IU/mL。患者颈部不适感完全消失,继续巩固治疗中。

五、方案特色与未来展望

(一)方案的核心优势

与传统单一疗法或手术治疗相比,“三位一体”结节治疗方案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安全性高:全程采用中医药疗法,规避手术创伤与西药不良反应,适用于体质虚弱或拒绝手术的患者;

个体化强: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依据患者体质、证型、结节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疗效持久:通过“内调体质、外消结节”的双重作用,不仅可缩小结节,还能改善结节形成的病理基础,降低复发率;

技术创新:融合现代科技(如智能温控、超声引导)与传统外治技术,提升药物靶向性与治疗精准度。


(二)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治中心正进一步推进“三位一体”方案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计划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方案推广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团队正研发结节治疗智能化设备,如便携式动力温控给药仪,使患者可居家完成部分外治操作,提升治疗便捷性。此外,中心与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结节疾病中医药防治联盟,推动“三位一体”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使更多结节患者受益于中医药创新成果。

结语: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治中心与高树中教授团队的“三位一体”结节治疗方案,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该方案以深厚的经典理论为根基,以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支撑,以丰富的临床实践为验证,为结节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该方案必将在保障人民健康、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生成,仅供中医理论学习之用,不构成治疗建议和用药参考,实际治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