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气短别硬扛!这个不花钱的方法,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一定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5-02-08 13:59:50 阅读:96
在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常常被胸闷气短的问题困扰。65岁的李大爷就有这样的烦恼,他患有冠心病,平时走几步路就觉得胸口发闷、呼吸不畅,晚上睡觉也常常被憋醒,这让他十分痛苦,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相信很多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和李大爷有类似的经历,这种难受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给心理带来负担。
其实,胸闷气短可不是小问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功能也不如从前。像李大爷这样有慢性病的人,病情更是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为血管狭窄、堵塞,影响心脏供血,导致胸闷;肺部疾病患者则可能由于肺功能减弱,气体交换不顺畅,出现气短症状。而且,长期的胸闷气短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进一步危害身体健康。
不过别着急,心血管专家宫晶书主任分享了一个不花钱就能改善胸闷气短的小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简单的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具体做法是: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放松全身,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此时放在腹部的手会随着腹部隆起而上升,而放在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不动;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每次练习5 - 10分钟,每天可以进行3 - 4次。
腹式呼吸能改善胸闷气短,是有科学依据的。正常情况下,很多人习惯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较少。而腹式呼吸能让横膈膜下降,增加胸腔容积,使肺部吸入更多空气,提高氧气摄入量,增强心肺功能。对于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心肺功能提升了,胸闷气短的症状自然就能得到缓解。
就拿李大爷来说,在按照宫晶书主任的建议坚持做腹式呼吸训练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走较长的路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胸闷了,晚上睡觉也安稳了许多。这个简单又不花钱的方法,真真切切地改善了他的生活。
如果您或者身边的家人朋友也有胸闷气短的困扰,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为了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也欢迎大家把这个方法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让大家都能轻松应对胸闷气短的问题。
在外旅行时发生胸闷,可按以下步骤应对:
立即休息
具体做法: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其他活动,迅速在原地坐下或躺下,尽可能找一个舒适、通风良好的地方,以帮助身体放松,减轻心脏负担。比如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下,或在相对安静、空气流通的室内躺下。
原理:运动或活动会增加心脏和肺部的负担,此时休息能减少身体对氧气的需求,缓解胸闷症状。
放松心情
具体做法:尽量保持冷静和放松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尝试通过缓慢的深呼吸来调节情绪,比如深吸气 3 - 5 秒,然后缓慢呼气 3 - 5 秒,重复几次。因为情绪过度波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胸闷的感觉。
原理:紧张和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呼吸加快、变浅,进一步加重胸闷症状。通过放松心情,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身体的应激反应。
解开束缚衣物
具体做法:如果领口处较紧,或者穿着紧身衣服,应及时解开领口的口子、拉开拉链或松开皮带,以确保身体呼吸顺畅,增加空气流通,让身体呼吸更自如。
原理:束缚性的衣物可能会限制胸部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影响呼吸运动,解开后能使胸廓运动更加顺畅,有利于改善呼吸。
补充水分
具体做法:适量饮用一些温水,能帮助舒缓呼吸道黏膜,促进身体代谢。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不适。比如每次饮用 100 - 200 毫升左右即可。
原理:身体缺水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加重胸闷症状。补充水分有助于稀释血液,改善血液循环。
呼叫急救
具体做法:若休息片刻后胸闷症状没有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头晕、心悸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应立即呼叫当地的急救电话(如 120)。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电话畅通,按照调度员的指示进行操作,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症状和相关信息,如胸闷发作的时间、是否有诱因等,以便提供给急救人员。
原理:严重的胸闷可能是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肺部疾病(如气胸、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的表现,需要专业的医疗救治,及时呼叫急救能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降低严重后果的发生风险。
旅行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相应准备,如携带常用药品(如硝酸甘油等,适用于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若本身有基础疾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